新书推介|马衍:《〈六十种曲〉研究》
《〈六十种曲〉研究》,马衍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六十种曲》是明代末年毛晋编刻的一部带有总结性的明传奇选本,它对明传奇的传播功莫大焉。从近代姚华有专文介绍以来,《六十种曲》这部“现存明代汇刻传奇最丰富而重要之总集”(郑振铎语)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六十种曲>研究》一书从分析编选者毛晋的学术渊源、文人化特点等入手,探讨《六十种曲》的编选思想、编选体例、剧作版本的选定、美学追求等,从而了解、把握它作为选本的特点、价值和作用。
该书是第一次对《六十种曲》现存的明清版本做了梳理,辨识版本沿革,为《六十种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对“绣刻演剧”的内涵、汤显祖剧作的经典意义等论题的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其在传播上的意义和作用。
马衍的《〈六十种曲〉研究》一书出版了,我在向她祝贺的同时,更为她的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所感佩。
马衍是在职读博的,但她与其他同学一样,按规定修满了学位课程,在读期间,还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论文,获得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短短的四年在职读博期间,可谓硕果累累,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她勤奋刻苦的结果。
汲古阁刊本《六十种曲》
马衍选择了《〈六十种曲〉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以此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了批准立项。她的这一著作既是她的博士论文,也是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当她博士毕业进行论文答辩时,就受到了参与答辩的专家一致好评,认为该论文对《六十种曲》的研究全面系统,观点新颖,是迄今《六十种曲》研究的代表之作。
尔后作者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继续进行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补充资料,利用假期,南上北下,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大图书馆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另一方面,对原稿中的论述及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再加以斟酌和提炼。
经修改和增订后,使得其所提交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资料更为翔实丰富,论述更为系统完整,不仅顺利通过结项,而且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六十种曲》之《浣纱记》
毛晋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他的汲古阁刊刻了六百多种(套)书,其中《六十种曲》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明代带有总结性的传奇作品集。
但由于毛晋在出版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六十种曲》在毛晋汲古阁所刊刻的六百多种书中只占了很少的比重,故学术界在对《六十种曲》加以研究时,多从毛晋的收藏家、出版家的身份切入,来观照和研究《六十种曲》,故更多地关注毛晋的收藏家、出版家的身份,而较少对《六十种曲》本体作深入的研究。
即使是对《六十种曲》的本体加以研究,也只是对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研究,或是就所收剧作的语言加以研究,或是对所收剧目的本事加以考证和叙录。
作者正是看到了《六十种曲》研究中这一研究空间,从毛晋的生平、编选思想、编选体例、美学追求等方面切入,对《六十种曲》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新颖,故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多有开拓和创新。
清康熙间刻本《六十种曲》
《六十种曲》现存有多种版本,首次刊刻于明代末年,后在清代及民国时期,又多次重印和补刻。因此,要对《六十种曲》加以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六十种曲》的版本情况,究竟有多少版本,哪一种是初刻本,哪些是重印本,哪些是补刻本,哪一种版本是善本?而此前尚未有人对此作系统梳理。
作者将现存的《六十种曲》各种版本作了梳理,按其刊刻的先后顺序排列,分析其版本特点,评述其价值,清晰地勾勒出《六十种曲》版本的演变轨迹和特点。
如作者通过梳理和比勘,指出在《六十种曲》的诸版本中,“初印本”不仅是最早的刻本,也是《六十种曲》的诸版本中刊刻质量最好的一种,字体工整,错讹较少,后来清代没有全部重刻《六十种曲》,仅有几种重印本和补刻本,其刊刻品质皆不如“初印本”精善;
又如作者通过仔细的比勘,发现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标为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六十种曲》,并不是明代末年的刻本,它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实际上是清代的刻本。作者对《六十种曲》版本的鉴定和对演变轨迹的梳理,首先为《六十种曲》研究釐清了版本的问题,奠定了《六十种曲》研究的基础。
清康熙间刻本《六十种曲》
对毛晋编选《六十种曲》的选剧标准和体例的探讨,这是作者探讨的重点,也是该书具有新意之处。毛晋在《六十种曲》每套前虽皆题有一篇《弁语》,但其中没有说明其选剧标准和体例,故学术界对毛晋的选剧标准有不同的理解。
如《六十种曲》共六套,在每套第一本的扉页上都题有“绣刻演剧十本”等字,表明其所选收的剧本都是可上演的舞台演出本,但有学者认为毛晋的这一选剧标准与实际不符,认为《六十种曲》所收剧作并不是“舞台演出本”,而是案头文学本,他所标榜的“绣刻演剧”只是为宣传之用,与实际不符。
而作者通过对《六十种曲》在明代戏曲选本中收录的情况的考察和统计,发现《六十种曲》所收剧作的90%以上都能在舞台上搬演。由此可见,毛晋注重舞台演出,确是其选收剧作的标准,其所标榜的“绣刻演剧”与其所选收的剧作是相符的。
开明书店1935年版《六十种曲》
又如《六十种曲》有两个例外,一是选收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二是既选收了汤显祖的《还魂记》(《牡丹亭》)原作,又选收了硕园改本《牡丹亭》。作者对此现象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六十种曲》是南戏和传奇的选集,而毛晋选收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主要是因为《西厢记》虽是杂剧,但其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例,具有了传奇的特征,而且其对后世传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故毛晋将其收入《六十种曲》中。
而《六十种曲》选收了汤显祖的《还魂记》(《牡丹亭》)原作和硕园改本《牡丹亭》,这是因为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因其有不合律之弊,一些戏曲家为适应舞台演出,便对《牡丹亭》作了改编,如沈璟将其改作《串本牡丹亭》,另臧晋叔、冯梦龙也都对《牡丹亭》作了改编。
吴梅题签
作者将《牡丹亭》的不同改本作了比勘后,认为在明代众多的《牡丹亭》改本中,硕园居士的改本既保持了汤氏原作的意趣,又因其主要是对曲词作了删减,相对增加了宾白在全剧所占的比重,更适合舞台演出。
因此,毛晋将其收入《六十种曲》,既是对汤显祖原作的的推崇,也体现他重视舞台演出的选剧标准,作者的这一论述是令人信服的。
该书的部分章节已作为阶段性成果,在《文献》等一些核心刊物上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加引用。而该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六十种曲》研究的系统与精深,能从中获得作者更多的见解,得到更多的借鉴,从而将《六十种曲》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俞为民
2018年9月于温州大罗山麓五卯斋
在这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交出了这样一份成果,把它作为我求学、治学的一个过程和记录。
2009年我考入南京大学,有幸师从俞为民先生问学。俞先生是南戏研究大家,他开阔的学术视野,精深的理论素养,深厚的文献功底,使得愚钝的我受益良多,在治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断前进。
中华书局1958年版《六十种曲》
俞先生了解我的情况后,建议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六十种曲》。我虽然之前做过《六十种曲》叙录,也写过几篇有关《六十种曲》的论文,但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
俞老师认为《六十种曲》作为第一部明代传奇的总集,其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选题,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选一个值得做的题目去努力,是人生很有意义的事情。在俞先生的指导下,我逐渐深入明代传奇,沉浸其中,也对许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011年,我以“《六十种曲》研究”为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获得立项。这对我既是鼓舞,又是压力。读书,查资料,写作,是我读博期间的常态。后来回单位上班,在工作之余继续论文的写作,休息很少。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快速发展中,近几年,经历了教育部本科高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作为一个二级学院的负责人,要做好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还有教学任务,日常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有时还要加班,书稿的补充完善只能利用寒暑假,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查资料,这几年断断续续,又充实了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了“《六十种曲》的版本沿革”一章。
《六十种曲评注》
十年来,无论是专心致志读博期间,还是回到单位上班,《六十种曲》是我始终挥之不去的牵挂。现在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其中甘苦自知。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俞为民先生,是老师不断的鼓励和细致的指导才有今天的成果,老师的恩情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要感谢吴新雷先生,苗怀明先生、孙书磊先生、解玉峰先生、冯建民先生,在博士论文写作和答辩时,老师们对论文多加肯定,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我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赵兴勤先生、吴敢先生、张仲谋先生、刘祯先生、王宁先生、徐子方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他们的建议,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的某些内容得以丰满,王宁先生还通读了书稿,对章节目录和具体内容上给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使得本书的篇章结构更加合理,避免了一些文字错讹,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要感谢蒋宸师弟、刘芳、汪花荣师妹,他们在答辩前后,帮我做了许多繁杂的事务,使得论文答辩得以顺利进行。
《后六十种曲》
课题的研究还得到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古籍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各地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老师们为我阅读珍贵资料提供便利,使我能够细致的进行文献比勘和校对,他们专业的引导和热情的帮助使得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在《文献》《东南大学学报》《南京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编辑老师认真负责,反复细致的审稿、校稿,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为书稿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徐州工程学院一向支持老师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我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研究,本书的出版还得到学校的资助,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赵春,他在漫长的十年里一直理解、鼓励、支持我,这是我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最后,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六十种曲》研究”,这个题目很大,我只是围绕若干专题做了一些研究,由于才疏学浅,做的很不够,当有不少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马衍
2018年8月16日于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近照
马衍,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徐州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理事,徐州市优秀专家。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江苏省精品课程《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文献》《东南大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南京社会科学》《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曲研究》《艺术百家》《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科研成果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